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杜佳怡(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是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追求。中國共產黨在總結自身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前進方向的鮮明旗幟,無疑是實現上述追求的有效途徑。作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時代對馬克思恩格斯“真正的共同體”理論的創新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回應了西方國家提出的“中國威脅論”,為世界提供了不稱霸、不爭霸,和平崛起、共贏共享的發展道路,展現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力量。正確把握并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需要我們回到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中進一步尋求其哲學基礎。
自由是人類的共同追求,更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價值旨歸。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北葘Φ挛脑?,我們會發現,在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著作中,盡管“Gemeinde”“Gemeinwesen”和“Gemeinschaft”三個德文詞都被譯作“共同體”,但實際上這三個詞在含義上有著嚴格的區分?!癎emeinde”和“Gemeinwesen”多指前資本主義時代的共同體,前者偏指行政單位,后者偏指生產組織。而“Gemeinschaft”則多被用來指稱近代以后的共同體,比如,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政治國家被馬克思恩格斯稱為“虛假的共同體”(Sch?ume Gemeinschaft),這意味著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只有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之后構建的自由人聯合體才是“真正的共同體”(Wirkliche Gemeinschaft),才能化解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對立,也即實現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馬克思在《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指出,“我們越往前追溯歷史,個人,從而也是進行生產的個人,就越表現為不獨立,從屬于一個較大的整體?!?“個人”是自由的主體基礎,“個人”概念并不像觀念論哲學家所設想的那樣是某種由自然造成的東西,而是歷史的產物。由于生產力的滯后以及生產的地域性限制,在古典古代的政治共同體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呈現出垂直的、固定的等級關系,個人只能成為一定的狹隘人群的附屬物,也就是說此時真正的“個人”從來沒有存在過,前資本主義社會的共同體中顯然沒有真正的自由。
資本主義社會的共同體也無法實現個人自由。在近代的市民社會中,“個人”雖然從固定的等級關系和人身依附關系中解脫出來,在國家法律層面擁有了自由權利,獲得了一定的獨立性,卻仍然受到物質力量的束縛。強制分工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基礎,它帶來了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任何人只要不想失去生產資料,就只能接受強加于他的一定的特殊的活動范圍,無法自由發展自己的本質能力。另一方面,分工也產生了不同階級的個人的特殊利益之間的矛盾。在私有制的前提下,不存在一個與所有人的特殊利益都不沖突的普遍利益,因此,每一個階級想要取得統治地位,都必須把自己的特殊利益說成是普遍利益,以此為基礎構建共同體。這種共同體是虛假的,自由在其中只是對那些在統治階級范圍內發展的個人來說是存在的。
個人自由只有在“真正的共同體”中才能實現。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真正的共同體的條件下,各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己的自由”。個人之所以能夠通過聯合獲得自由,原因有二:其一,在真正的共同體中,私有制被消滅,聯合起來的個人掌握了全部生產資料,因此每個人不是作為有特殊利益的階級成員,而是作為真正的“個人”參與到共同體之中的,這為自由的實現提供了主體基礎。其二,個人自由的實現必須以在一定條件下不受阻礙地利用物質條件為前提。真正的共同體把個人的自由發展和運動的條件置于他們的控制之下,消滅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的“非自愿的分工”,個人因此獲得了實現自由的條件和手段。
2013年3月23日,習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題為《順應時代前進潮流 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演講,首次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由此,我們黨實現了對馬克思恩格斯“真正的共同體”理論的創新發展,從理論上揭示了世界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在實踐上提供了和平崛起、共贏共享的社會發展方案。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路徑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具備寬廣的國際視野,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中國共產黨始終以世界眼光關注人類前途命運。進入新時代,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疊加,單邊主義和強權政治對世界和平與發展威脅上升,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為此,要健全黨對外事工作領導體制機制,在世界大變局中開創新局、在世界亂局中化危為機。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敢于和擅于進行理論創新,為新型國際關系的建設提供中國方案。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指導下,我們回答了新形勢下中國應推動建設什么樣的世界、構建什么樣的國際關系,需要什么樣的外交、怎樣辦外交等重大問題,為解決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貢獻了中國智慧,成為實現民族復興和促進人類進步的重要力量。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在實踐中弘揚共同價值,引領人類進步潮流。要打造全球伙伴關系,秉持對話不對抗、結伴不結盟的伙伴關系原則,超越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對立思維,在開放中分享機會和利益,實現互利共贏。要推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在氣候變化、減貧、反恐、網絡安全和維護地區安全等領域發揮積極作用。